42、学习知识的过程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阶段。
43、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的学习方法:
顺序观察法、素描观察法、连续(长期)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操作观察法、比较观察法。
44、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45、知识应用其智力活动一般要经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类化三个基本环节。
46、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智力活动水平、课题的性质。
47、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48、根据动作的惊喜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操作型操作技能。
49、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50、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51、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52、常见的心智技能包括: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
53、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54、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接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55、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5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57、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5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5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60、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
6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63、学习动机对学生产生四方面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64、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6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6、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67、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68、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解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69、学习策略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7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型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72、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73、恐怖症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
(简)尊重家长的意义:有利于调动家长教育的潜能,形成教育共识;有利于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形成教育的优势;有利于化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形成教育的合力。
(简)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