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均消费奶类13.5千克,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达到24.8千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千克。
b.农村居民的奶制品消费趋势呈现绝对量较低,而增长速度较快。
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巨大人口数量,只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未来的消费潜力很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乳制品的消费群体逐年扩大。
人们已将乳制品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营养食品。
过去由于人们收入较低,以及消费习惯的原因,乳制品被人们作为一种营养品,仅供一些特殊的人群使用,如婴儿、病人、体弱者。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乳制品消费的认识正发生改变,乳制品已由特殊的营养品转化为大众化的营养食品。
人们购买乳制品不仅注重“口感、口味”,更加关心其营养成分及功能性、安全性,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优质、安全、风味、便捷等特点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
因此,乳品企业应加强产品设计和营销,在营销方面应加强对乳品的营养性、风味性和功能性的宣传,首先培养消费者对食用乳制品的认同感和习惯,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普遍食用乳品的氛围,这样不仅对某一具体厂家有利,也有利于整个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行业规模及增长速度
中国乳品行业,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直到2008年以前都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尤其,在2005年到2007年可谓黄金发展时期,行业产量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6%左右,2007年总产量突破了1700万吨。
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不少乳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因此而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全年总产量得益于上半年的发展,勉强与2007年持平。
不过,由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措施得当以及龙头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2009年和2010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复苏期,尤其,2010年1-7月乳品产量达到1181.64万吨,同比增长9.24%,其中:液体乳1011.65万吨,同比增长9.07%;干乳制品169.99万吨,同比增长10.26%。
需要提出的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受重创的奶粉,今年1-7月份也得到了明显的复苏,尤其,6、7月份的产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
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酸奶也已经成长为中国乳业的主导品类。
截止2009年底,酸奶市场总规模接近100亿元,2010年1-7月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在这非同寻常的时期给中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光芒和希望。
2、市场集中度及品牌发展
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乳品行业经历了价格战、危机事件、行业洗牌等多重而复杂的历史时期,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有序的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发展也相对稳定。
按照企业性质来分类,竞争格局可以分为基地型、城市型以及综合性竞争格局。
其中:基地型企业多生产常温奶,以伊利、蒙牛为代表;城市型企业多生产保质期较短的巴氏奶,以上海光明为代表;而综合性企业产品线覆盖比较广,却单位销售量都不算太大,成为核心竞争优势有待确定的类型。
相比之下,由于基地型企业存在规模和原料成本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占据较大的优势。
尤其,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伊利和蒙牛的上半年销售额均突破14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成为典型的行业领跑者。
按照品类性质来分类,不同品类之间的竞争差异也比较大,而且,大品类里边的子类差异也非常大,品类性质的分类方法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地描述市场集中度及整体格局。
因此,还是分四大品类来简单描述其特点:
a.液体奶
液态奶大类,可以分两个品类:常温奶和低温奶。
还可以将这两大品类都可以分成高端奶和普通奶。
简单而言,常温奶市场主要以伊利、蒙牛为主导,两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足以超过70%以上,成为市场集中度最高的品类。
低温奶市场主要以光明、三元等地方性品牌为主导。
其中,上海光明的份额相对较高,其余品牌基本呈现“地头蛇”特征,在全国范围谈不上什么份额。
高端奶领域,同时有两个品牌并驾齐驱,一个是蒙牛的“特仑苏”,另一个是伊利的“营养舒化奶”。
“特仑苏”主要在高端常温奶(最初主要以全脂奶为主)这个子类中占主导地位,而“营养舒化奶”却在低乳糖奶这个子类中占主导地位。
两家公司都进行互相的跟进,分别推出“金典”和“新养道”,但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撼动各自领域的第一品牌。
b.酸奶
酸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品类:第一类是满足营养需求的基础酸奶;第二类是满足美味休闲的大果粒、谷物酸奶;第三类是健康功能酸奶,如通畅、免疫、美丽、儿童成长等。
其中:基础酸奶的市场规模占60%以上,而果粒(谷物)酸奶和功能性酸奶的市场规模相对低一些。
从总体上看,酸奶市场还很难断定谁是这个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蒙牛、伊利、光明和达能,表现都很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