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景区都在进行部分地区免门票等活动,但是效果还是不好。
这样的局面致使一些旅行社、酒店、娱乐场所、餐饮、景区等已经开始集体裁员,带来一批工人失业,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渐进。
(二)疫情后旅游业高质量振兴的主要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鼓励文旅业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公众树立信心,促进旅游消费必然会成为疫后恢复经济的首要手段之一,旅游需求消费是人们满足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旅游的需求只是暂时受抑,暂时停顿,“阳光总在风雨后”,疫后消费势能必然会释放,报复式反弹消费必然会出现。
2、恢复和进一步树立“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
品牌重塑是旅游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乎灾后消费信心的恢复。
无论对于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还是对于各地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由各级政府牵头并负责,在灾中灾后以适当方式方法开展品牌营销活动都是必要且紧迫的工作。
3、修订、强化旅游营销计划。
疫情后的市场复苏是必要的,对此要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予以合理引导。
疫后旅游恢复振兴,可能要特别关注“五一”劳动节、暑假、国庆节等节点,修订原有的宣传营销方案计划,实施疫后旅游营销行动计划,使旅游市场尽快修复,争取有反弹式增长。
4、制定优惠奖励策略。
制定一定的优惠策略,促进人流回潮,提前预告一系列旅游策略计划,提前吸引注意力,锁定特定客源。
如对参加疫情防控医护人员、部队官兵实行免、减等政策。
这实际上也是树品牌、做营销、拓市场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圆满完成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旅游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冲击,总体发展体量急剧下滑,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疫情对人们心理影响巨大
旅游业发展与游客的流动和心理关系密切,疫情直接导致人口流动减少,旅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旅游业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反之也意味着旅游业严重依赖于其他行业。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比较敏感,但却相对滞后。
当前每一轮疫情虽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危机没有全面解除,疫情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仍很强烈,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复苏。
(二)全面性复苏还未来临
我国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交通行业的全面恢复尚未到来,特别是对外交通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酒店、餐饮等旅游周边行业并未全面开启,关联产业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实际接待能力低下。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压抑的旅游需求无法在经济开启后第一时间得到恢复。
由于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旅游业短期内难有“报复性”反弹,域内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大量释放。
(三)公共性危机隐患笼罩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公共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问题。
人流聚集极可能加大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此次三亚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此前西湖、峨眉山等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后,均出现游客扎堆游览,产生了感染危机。
二是旅游纠纷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旅游订单退款不及时、退订扣费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消费者会陷入“交费容易退费难”的尴尬境地,阻碍我国旅游业复苏脚步。
三是地区旅游机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加大了感染风险,影响游客出游信心。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
我国旅游业要复苏,首要任务是逐步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线上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旅游行业的人才心理素质;抓住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机遇,遴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推动文旅行业更加健康科学发展,达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是从我国旅游业的用工与就业问题入手,避免市场信心丧失,不仅要在降低社保费率、延迟缴纳社保费、“留岗留薪”补助等方面灵活安排好,还要为创业人士注入强大的市场信心。
三是抓住新的旅游突破口,发展“线上旅游”,以弱化疫情影响,推动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