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放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学工作评价不能用封闭的标准来框定教师的行为。
教学工作评价标准应具有开放性,注重过程的评价,为教师留有创新的空间。
4、可行性原则。
教学工作评价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本校教学实际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简洁明了,便于实施。
三、评价方法
1、采取以随机听课、随机检查为主,期末检测为辅的方法,分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
2、评价采用三步程序。
第一步,教师自评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运行机制;第二步,组织评价,以专业组或学科组为单位,通过听、看、测、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料,按月进行分析作出阶段性评价,学期末对教师的自评作出认定或否定;第三步,教务处根据专业组或学科组的阶段性评价结论和学生评教结果按自评:互评:生评=1:6:3的权重核定赋分,做出终结性评价。
四、、评价结果的运用
1、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本人,使其发扬成绩,改进工作。
反馈的方法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
2、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各类补贴发放、荣誉称号认定、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评价细则
(一)阶段性评价
1、参与学习培训活动(40%)。
教师要主动、合理地参加培训活动。
有自主培训意识,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各项业务、技术、教法的培训和教改教研活动(包括政治学习和行政会议);认真听课、记录,进行分析,并在交流中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每缺一次扣5分)。
2、教学常规(60%)
评价要素有:课程目标(5%)备课(10%),上课(10%),课堂评价(20%),作业辅导(10%)。
考试(5%)
1、课程目标:所任学科有课程目标实施计划,包括基本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及层次、考核措施、课程目标结构细目(进度)。
每缺一项扣除1分
2、备课。
认真备课并编写教案,教案符合备课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有自己的特色,突出专题研究,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评分细则由学科组或专业组制定,教务处备查。
3、上课。
遵守课堂常规管理制度。
上课有教案,并按照教案的设计思路上课,落实专题研究方案。
课堂秩序好,学生兴趣浓。
以随机抽查为准,若课堂上打瞌睡的人数达5人次以上视为教学失误,每次扣2分;若课堂上打瞌睡的人数超过10人次以上视为严重教学失误,每次扣5分。
4、课堂评价。
各学科认真落实学科课堂评价标准,达到良好或c级以上等级。
(90-100分为A级,80-89分为B级,60-7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以随机听课评价为准,按实得分的20%计算。
5、作业辅导。
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学科要求处理作业,辅导学生学习,因材施法,特色。
鲜明,突出实效。
评分细则由专业(学科)组制定,期中期末教务处抽查。
6、除期中期末考试外各学科每期至少自主组织考试2次,每缺一次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