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纺织服饰

古代衣服文化常识3篇

发布时间: 2024-05-29 13:01:24
下载文档

你知道古代衣服文化常识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衣服文化常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衣服文化常识1

衣服最初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古籍中找到答案!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若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至于衣服的由来,我们知道最早的人类是衣不蔽体的,后来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用树叶或草皮等覆盖在身上来取到保暖和保护身体的作用。此后人类手工作业能力发展,人类开始学会用麻、棉等材料制作衣物,这才慢慢演变成我们今天的衣服。

总之一句话,一切的创造发明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只有一切具体的科技发明才是个人创造的。

古代衣服文化常识2

据《五经要义》、《艺用服饰资料》、《说文解字》等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服装的产生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从距今已有十万余年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中发现有比较精细的骨针,完全可以认为那时已有了缝纫。于是,服装的历史又可向前推移十多万年前。实际上,在我国甘肃新店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时人穿的服装式样--类似长袍束腰带。服装的产生约经历了一千万年前的古猿人的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阶段,然后是几十万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的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最后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繁荣的氏族社会中,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都已广泛开始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图1)。骨针长约82m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小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另有25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或关系一种饰终仪式,还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感情。

我国服装历史悠久,款式、面料绚丽多彩,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之一。

我国服饰工艺历史的源远流长,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出现了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现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装,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古代衣服文化常识3

“衣”在古代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人体上所有穿着,头上戴的叫头衣,鞋类叫足衣,身上穿的则叫体衣;狭义则专指上体所穿的服装。

上衣也有长短、内外、厚薄之分。短上衣称襦,辛延年《羽林郎》中说;“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襦也有长短,颜师古《急就篇注》上说:“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曰襦。”自膝以上的是长襦,类似今天的半截大衣。到腰间的才是短襦。

《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杜甫《别李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其中的“腰襦”、“小襦”都是短襦,可见短襦较常见。

长襦至膝,为何尚称短衣?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即是衣和裳连在一起而加上彩色边的一种服装,其长度是“短毋见肤,长毋被土”,这种衣服短的也要到踝部,不能露腿,长的则将要拖地了。深衣是贵族所穿,而庶人只在举行仪式时才能穿,襦则是庶民的常服。

上衣的单衣叫禅,夹衣叫袷。一般的襦也都是夹衣。汉乐府《孤儿行》里说;“冬无复襦,夏无单衣。”这种复襦也可能有絮,相当于今天的棉袄。春天或秋天将絮抽出可起秋衣的作用,贴身衣服叫亵衣,也称中衣,相当于汗衫、衬衣。

古代御寒之衣有裘、袍、茧等。裘是皮衣,毛朝外。

《说文》:“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兽毛外露,不好看,贵族在朝拜、祭礼或待客时要罩上一件衣服,称为裼衣。裼衣根据不同身份,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形制和颜色。袍是絮了乱麻和丝绵?的长衣,茧絮的则是新丝绵。

《论语子罕》:“衣蔽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意思说,穿着破烂的袍子和穿着狐貉皮的人一道站着,却不觉得惭愧的,恐怕只有仲由一个人罢!这是把?袍与狐貉皮毛对举,突出袍的蔽陋。茧因絮新丝棉,比袍高级一些。

古代衣服领子有两种;一种是直领式,领子由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直地直垂下来;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与左右襟相连,并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在右襟上,在右腋下打结。衣襟又称为衽,以右衽为常,如左衽则是异族装束,因此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古人不用纽扣,在两个衣襟间用一根根小带子系起来,像纽袢,这个小带子叫衿。系在外面的带子,用丝织成的,叫做绅,大臣上朝时就把笏板插在大带子上,绅有时又专指在胸前打结后余下的下垂部分。《论语》;“子张书诸绅”,绅上写字,可以说是帛书的前奏。古人常“绅”连言,又写作,是插的意思。实际是插笏板,“绅”便成了仕宦的代称。“乡绅”、“绅士”等词也由此引伸面来。

贫民则穿“布衣”或“褐”,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等编织而成的一种粗服,类似麻袋片。《诗经》;“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以后就以“褐夫”作为贫苦人的代称。《淮南子》;“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

“释褐”一词即是脱离下层人民而进入贵族阶级的术语,即脱去“褐”。得中科举、授官,即称“释褐”,穿官服了。

布与褐属同类,都是毛、麻织品,布细一些,一般知识分子未做官时常穿布衣,布衣便成了未做官的知识分子的代称。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亩。”

《史记廉蔺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布衣,即就是平民之意。

汉服锁定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5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