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医疗器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 2024-10-03 19:35:04
下载文档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痰饮:是人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得益中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症。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

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知识点:

1、《难经》又称《八十一难经》相传系扁鹊所作,基本理论‘脉学’。

2、《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外感病(六经辨证)和《金匮要略》—内伤病‘杂病’(脏腑辨证)。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和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理论。

寒凉派刘完素六七皆从火花张从正攻邪派邪去正自安李杲补土派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朱震亨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淤血致病理论

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⑴整体观念: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②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③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⑵辨证论治

8、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属性季温湿重性亮事物运动状态节度度量状度春温干明弥上兴亢阳上外左南天昼轻清动夏热燥亮散升奋进秋寒湿晦凝下抑衰阴下内右北地夜重浊静冬凉润暗聚降制退

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0、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1、阴阳偏胜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精的生成:人体之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相融合而生成。

精的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精的施泄: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个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5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