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文化创意

泰国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4-29 10:48:26
下载文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泰国的历史沿革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泰国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素可泰时期(公元1238-1378)

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罗。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国古称暹逻,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

13世纪时泰族人开始成为这个地区的统治力量,并逐渐宣布从当时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国独立出来。统治者称之为“幸福的黎明”,这也常常被认为是泰国历史的黄金时期,这是理想的泰国,物产丰富,君主像父亲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国王的是兰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强大的大城对素可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城时期(1350-1767)

元代国势强盛,锐意向外发展,东南亚各国纷纷向元廷朝贡,泰国也不例外。

公元1350年,泰族一名叫拉玛铁菩提的酋长,在湄南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崛起,甚至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而建立王国,马来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缅甸海岸的顿逊区均为所有。拉玛铁菩提王死于1369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年。洪武十年(1377年)暹逻王子昭禄群膺,承其父命来朝,明太祖大喜,令礼部员外郎王恒,颂赐暹逻国王大印,并赠世子衣币及路费。自此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始称暹逻。

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明初,中国的海外活动是非常频仍的。明成祖为宣扬国威,曾派郑和率领舰队,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线。暹逻位于越南至马来西亚的海程之中,为必经之地。当时,东南亚各地已有华人商贾,居处其间。随郑和南下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迦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

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

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devaraja(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

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Phya Taksin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重围,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

吞武里时期(1767-1772)

著名的Taksin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

曼谷时期(1782至今)

Taksin死后,查库里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拉玛三世Nang Klao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Mongkut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

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拉玛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国王(1869-1910)继承父亲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改进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玛六世Vajiravudh国王(1910-1925)推行义务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国王(1925-1935)统治期间,泰国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泰国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国王继位(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罗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是查里库王朝的拉玛九世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暹罗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占领,宣布加入轴心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和暹罗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日本曾将部份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1949年改名泰国。泰国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历史中,泰国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它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盟国。在东南亚地区,泰国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首都曼谷是该区域中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区。另外,泰国是东盟始创国之一,亦在东南亚区内事务有积极的参予。

泰国传统服饰介绍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疆域沿克拉地峡向南延伸至马来半岛,与马来西亚相接,其狭窄部分居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旱三季,年均气温24~30℃。

泰国是一个由3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泰族占人口总数的40%、老族占35%,马来族占3.5%,高棉族占2%等。此外还有苗、瑶、克伦等山地民族。语言为泰语。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在泰国,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一度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在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各方面,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

泰国人的服装,总的来说比较朴素,在乡村多以民族服装为主。泰族男子的传统民族服装叫"绊尾幔"纱笼和"帕农"纱笼。帕农是一种用布缠裹腰和双腿的服装。绊尾幔是用一块长约3米的布包缠双腿,再把布的两端卷在一起,穿过两腿之间,塞到腰背处,穿上以后,很像我国的灯笼裤。由于纱笼下摆较宽,穿著舒适凉爽,因此它是泰国平民中流传最长久的传统服装之一。

女筒裙是泰国女子下装,曼谷王朝拉玛六世时期(1910-1925)开始流行。筒裙同纱笼一样,布的两端宽边缝合成圆筒状,穿时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穿时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向相反方向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的影响,当代泰国人的着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青年人中穿西裤和衬衣的已相当普遍。城市里的男子惯于穿制服、西装,大多数场合可穿长裤、衬衣,领带系不系均可。女子则喜欢穿西服裙,大概受女子传统服装筒裙的影响,西服裙一般裁剪得十分合体,紧紧围于臀部。裙子随年龄的差异长短有所不同,但上衣的式样就千变万化了。

泰国山地少数民族服饰

泰北山区多深山密林,风景优美,河山秀丽,那里住着许多保持着古代传统与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泰国北部的山地主要居住着6种少数民族(主要是拉祜族、阿卡族、栗僳族、克伦族、何孟族和缅族),每个民族又都分成几支,每个分支都有各自独特的风俗、礼仪和服饰。

这个六个民族中,拉枯族、阿卡族和栗僳族都是从云南经缅甸移民到泰国的,使用的是同源语言(藏缅语族/裸罗语)。何孟族和缅族(瑶族)是从中国的中南部经老挝迁移到泰国,语言同属汉藏语种。这五个民族的人数较多,而且分布泰国的边境内外。另有一族,克伦族被公认为来自西藏东南部,现主要分布在缅甸。除克伦族外,其余各族都是在20世纪以后大量迁入泰国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分别是在周边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如1949年从中国,1962年从缅甸,1974年从老挝迁入。这些民族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以农耕为主,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上世纪50年代,泰国政府出于治理贫困和稳固北疆的目的开始逐步施加控制。1959年泰国成立全国山地民族委员会,旨在"让山地人民在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好地融入泰国社会"。政府开始在山地区域普及小学教育。

然而,山地诸民传统的种植庄稼和鸦片的生产方式一直与政府的森林保护和反毒品的努力水火不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泰国政府联同国际社会对这个地区实行农业资助计划,在当地推行种植咖啡、菜豆、土豆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一方面提高当地人的收入,另一方面逐步缩小鸦片的种植面积。

但是,经济资助计划的成功带来了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退,他们慢慢放弃了传统的耕种方式,移居到接近水源的地方。此外,随着与山下商业文化和佛教、基督教的接触的日益频繁,许多族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当然,各民族的进化程度不同。原来住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坡地区的克伦族,由于几个世纪来与低地人的交往融合,现在已与北部泰国人相差无几了。住在较高山区的何孟族、栗僳族和缅族显示出较强的赚钱才能,而同时又基本保留了他们的传统风俗。而拉枯族和阿卡族的进化相对比较艰难。

克伦族(Karen)

克伦族自17世纪开始迁入泰国,集中分布在泰国的西北部,以白克伦为主,分为"斯卡"和"颇"两个分支。他们聚族而居,住在建在支柱上的房子里,大约25户一个村庄,巫师和村中的长者共同掌管村中事务。在克伦族的信仰中,崇拜地神、水神、各种自然神、守护神和灵魂。由于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至今他们仍延用最生态的农耕方式,他们在大片土地上翻地耕种,但从不砍伐树木,而且他们也是泰国目前唯一用梯田种水稻的民族。

克伦族的衣服都是用手织布,以红白色为主色,附以蓝色或棕色的竖条纹,针脚清晰且具有装饰作用。男装的纹饰较简单,女装的较复杂。斯卡克伦族的未婚女子着纯白色衬衫,颇克伦族的服装上纹饰较多。

拉祜族(Lahor Muser)

泰国的拉祜族可分为黑拉祜和黄拉祜两个分支,其中占总数75%的黑拉祜又分为拉祜那、红拉祜和舍勒拉祜三个子系。泰国人把拉祜人称为"猎手",因为他们都是技术高超的丛林猎手。拉祜人集中在泰缅边境的西北部。他们把房子建在支柱上,每个村庄有15~30户人家,一般家庭都有几个未婚的孩子(有些还有一个已婚的女儿)。

拉祜人相信灵魂、马神、天神和权力至高无尚的巫师。他们的传统服饰为黑色配绣上的花边,衣袖和口袋上一般都有不同颜色的花饰,不同的颜色标志着不同的分支。现在,拉祜族人平日只穿一些普通的衣服,而把传统服装留到参加各种仪式时穿。

何孟族(Hmong or Meo)

泰国的何孟族主要分蓝何孟和白何孟两支。蓝何孟的村寨分布在泰缅边境北面的高山区,是居住区距清迈最近的一个民族,在多普(Doi Pui)国家公园附近也有他们的村落。何孟族把房子建在平地上的柱簇中,几个柱簇就是一个村庄,年长的男性控制着整个家族。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5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