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实用范文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措施5篇

发布时间: 2024-02-17 09:49:08
下载文档

例如,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污染事件经央视曝光后,当地新闻办就长篇大论地对央视报道的内容进行了“快速”回应。

其结果,回应内容的避重就轻、抓不住重点,近八成网友认为常州“捂盖子”,甚至给公众留下了当地政府与央视“互掐”的印象,而政府与媒体的“互掐”本身就是舆论关注的重要焦点,使得舆情越演越烈,当地政府陷入更加被动局面。

因此,快速回应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的研判,需要建立舆情信息的风险分析与研判机制。

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应当由事件管理部门和舆情管理部门共同完成,前者主要对舆情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依法处置的程序和可能结论、回应内容的素材准备等进行研判,后者则主要研判舆情环境、舆情焦点、口径制定、回应可能的结果等。

此外,十分有必要借助第三方力量,特别是舆情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研判,一方面,即便是当地从事舆情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舆论素养的人员,也可能受束缚于种种因素而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无法做到中立地分析问题;另一方面,第三方舆情管理专家由于长期跟踪和研究舆情,更能从整体上“把脉”某一舆情信息的基本走势,并客观中立地做出基于舆情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措施4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相对非网络形式的社会舆情,其表现特征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些特征包括,舆情突发多发、热点转换迅速、参与主体隐匿和信息传播失真。

一是舆情突发多发。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突发性来自于公共事件本身的突发性。

公共事件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在某一时点爆发具有突发性特征。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也有突发性特征。

如网民对于某些突发事件引发的网上风波,都是在大量信息汇集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压倒性、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迅速形成一波网络舆情。

二是热点转换迅速。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远非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可比,网络传播速度不仅远远快于口口相传,也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这是由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决定的,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迅速、瞬时、实时的特点,技术进步使社会公众能够做到零延时地发布和接受海量网络信息。

迅速还表现为网络民意的非理性,事件中的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了持续和理性的讨论,社会公众很难长期关注某一网络舆情事件。

一个具有轰动、燃爆等特点的信息源一旦上网,经由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渠道扩散,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新一轮网络舆情。

三是参与主体隐匿。

匿名性是网络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网络实名制很难在所有新媒体和自媒体上实现,造成网络信息源在虚拟空间中处于隐匿状态,并由于传播渠道的复杂而难以追溯。

隐匿性是一把双刃剑,失去隐匿性或虚拟性将会打击互联网的发展,而不受控制的信息匿名发布行为,则可能纵容不良网络信息的肆意传播。

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均会裹挟数量巨大的匿名网民参与跟帖评论,一些不明真相、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事件发展和舆情动向,起到了或推波助澜或干扰处置的消极作用。

四是信息传播失真。

网络舆情折射出不同身份的参与者的知识结构、生存环境、人生际遇、精神状态等,是一个裹挟着正确和错误、理性和偏激、文明和野蛮等的复杂集合体。

网络舆情随时有朝着多个不明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网络舆情的失控,不仅来自于信息传播的迅速、隐匿性等,还会来自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背离发布者意图的可能性。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由原生信息经过加工改造,衍生出大量的派生信息,这些信息中裹挟着传言、迷信、臆断、谣言等不实信息,以及政治意图明显的错误引导信息。

一旦某种言论、观点激发了网民的共鸣,无论它是揭示了问题实质还是蒙蔽了社会公众,都有可能改变舆情的走向,形成新的网络和社会舆情。

2.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件本身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社会公众出于对自身健康、生命、出行安全等考虑,某种特定网络信息的传播,容易集中性地激发社会紧张情绪。

公众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不力的不满、对隐瞒欺骗误导等行为的愤怒等,都是网络舆情的激发因素。

一是冲击正确导向。

部分网络信息,或为蓄意造谣,或为不实信息,或为别有用心的误导,都是对真实信息的背离,基于这些信息所激发的社会情绪也是有害的,形成的网络舆论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解决。

这些错误的网络舆情信息,冲击社会信任体系,对正确的舆论导向产生干扰,分散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力量,甚至扭曲突发事件处置的正确方向,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二是引发群体性事件。

信息本身并不具有危害性,网络信息所负载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参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如信息的相互传播、变异信息、扩大影响,并最终形成网络舆论。

负面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在线下的社会生活中,成为酝酿、爆发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并推动事件持续、升温、蔓延、变异、失控,并可能脱离网络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争夺舆论阵地。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4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