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⑤留学伦敦的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在大学的假期里,我们不让她回家,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⑥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女儿战战兢兢,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⑦“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⑧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连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似的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⑨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有改动)
(1)根据提示,写出“我”的情感变化历程。
(2)第①段中,当鱼汁泼洒在皮包上时,“我本能地跳了起来”,联系下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3)体会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说说文章结尾“我”留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答案】(1)女侍出现过失,“我”感到愤怒→女儿帮女侍摆脱窘境,“我”感到惊奇→听完女儿的打工经历,“我”为人间真情所感动。
(2)①写出了“我”对皮包的珍爱和“我”对女侍的不满与愤怒;②与女儿原谅安抚女侍的行为形成对比,衬托女儿的善良和宽容。
(3)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关于“原谅”的故事,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①感动的泪水——为女儿在异国他乡接受他人的原谅,为这份善意而感动;②欣喜的泪水——为女儿从他人的爱心中学会原谅而欣喜;③愧疚的泪水——为自己差点伤害女侍,没能以一颗宽容之心体谅他人而自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第一段:女侍出现过失,“我”感到愤怒;2、3段:女儿帮女侍摆脱窘境,“我”感到惊奇;4-9段:听完女儿的打工经历,“我”为人间真情所感动。
(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当鱼汁泼洒在皮包上时,“我本能地跳了起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侍者不小心把鱼汁泼洒在皮包上时,我的极其强烈的反应。内容上作用:写出了“我”对皮包的珍爱和“我”对女侍的不满与愤怒;结构上作用:与女儿原谅安抚女侍的行为形成对比,衬托女儿的善良和宽容。
(3)本题考查分析设置悬念的作用。“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写我对女儿因为这一件小事而流泪的原因感到非常疑惑,写作手法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关于“原谅”的故事,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是母女共同回忆往事后,我被感动百感交集而流泪。结合全文分析归纳:感动的泪水——为女儿在异国他乡接受他人的原谅,为这份善意而感动;欣喜的泪水——为女儿从他人的爱心中学会原谅而欣喜;愧疚的泪水——为自己差点伤害女侍,没能以一颗宽容之心体谅他人而自责。
故答案为:(1)女侍出现过失,“我”感到愤怒→女儿帮女侍摆脱窘境,“我”感到惊奇→听完女儿的打工经历,“我”为人间真情所感动。
(2)①写出了“我”对皮包的珍爱和“我”对女侍的不满与愤怒;②与女儿原谅安抚女侍的行为形成对比,衬托女儿的善良和宽容。
(3)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关于“原谅”的故事,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①感动的泪水——为女儿在异国他乡接受他人的原谅,为这份善意而感动;②欣喜的泪水——为女儿从他人的爱心中学会原谅而欣喜;③愧疚的泪水——为自己差点伤害女侍,没能以一颗宽容之心体谅他人而自责。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文句,要分清是那类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语句。其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发生了那些变化,那些情节和这些描写有关,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及上下文,并结合全文内容,甚至联系文章主旨做出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真正内涵。写出“我”的不满与愤怒;与女儿形成对比,衬托女儿的善良和宽容。
(3)本题考查分析设置悬念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主要是利用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心理,从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故事,表达效果上使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