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应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5.消毒、灭菌基本程序被甲类传染病病人,以及肝炎、结核、艾滋病、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于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普通病人用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
6.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利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境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气体的泄漏,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 割等伤害。
(三)、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
1.组织执行与人员
(1).对甲类传染病和肺炭疽、艾滋病等乙类传染病必须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负责进行终末消毒。
(2).对乙类传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白喉、布鲁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淋病、梅毒等和丙类传染病中肺结核,必须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由病人陪护人或所在单位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组织进行消毒处理。
(3).对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由病人或其陪护人进行消毒处理。
(4).各类传染病(包括非法定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5).在医院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院安排专人进行。
(6).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
2.时限要求接到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发推和交滋病的疫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h,农村应在12h内采取消毒措施,其他传染病按转种不同应在内来收酒措施。
3.装备要求
承担疫源地消毒任务的单位,应根据工作作需要和条件配备消毒工具和防护用品,储备一定 数量的消毒剂。
(1).消毒工具:背负式喷雾器、 气溶胶喷雾器、机动喷雾器、 配药桶(0L)、刻度量杯(简)、工具箱、消毒车。
(2).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防护眼镜、口罩、防鼠疫口罩、帽子、手套、长简胶靴、毛巾、污物袋、手电筒、皮卷尺、雨衣、长柄毛刷、装工作衣的布袋(30cm X 30cm X 40cm)、肥皂盒、皮肤消毒盒(瓶)。
(3)消毒剂:储备定量的消毒剂并 与有关厂家建立联系,确保处理突发疫情的需要。常用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等。
4.技术要求
(1).疫区消毒
1).消毒范围和对象:以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2).消毒持续时间: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3).消毒方法的选择: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污染。
4).疑似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可按疑似的该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或按下一条进行处理。
5).不明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采取最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6).注意与其它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传染源的管理,疫区的封锁、隔离,杀蝇、防蝇,灭鼠、防鼠、灭蚤,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7).填报消毒工作记录,必要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2).疫点的随时消毒1).对病人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