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办矿山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6、《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的单行法规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
17、当今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8、可持续发展:是指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简言之,即不单纯追求眼前的、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而采取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保证全人类能永续发展的战略。
19、中国工业污染防治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0、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类型: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有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和电磁波辐射等。
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
1、环境保护: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各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发展生态平稳,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污水水质指标一般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大类。
1.物理性指标
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
固体物质的三种存在形态:悬浮的、胶体的、溶解的。固体物质用总固体量(TS)作为指标,污水处理中常用悬浮固体(SS)表示固体物质的含量。
2.化学性指标
(1)化学需氧量(COD):指用强化学氧化剂(我国法定用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CO2与H2O所消耗的氧量(mg/L),用CODcr表示,简写为COD。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污染越严重。
(2)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如果污水成分相对稳定,则一般来说,COD>BOD5。一般BOD5/COD大于0.3,认为适宜采用生化处理。
(3)总需氧量(TOD):有机物主要元素是C、H、O、N、S等,当有机物被全部氧化时,将分别产生CO2、H2O、NO、SO2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4)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质的含碳量,也是评价水样中有机物质质的一个综合参数。
(5)总氮(TN):污水中含氮化合物分为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四种含氮化合物总量称为总氮(TN)。凯氏氮(TKN)是有机氮与氨氮之和。
(6)总磷(TP):包括有机磷与无机磷两类。
(7)pH值
(8)重金属
4、噪声:从物理学观点来看,噪声是指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从生物学观点来看,只要使人烦躁的不受人欢迎的声音都可看作是噪声。
5、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清洁生产:指即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使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
7、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建设项目动工兴建之前,对该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则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文字表现形式。
9、“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或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10、化学需氧量:通常记作“COD”,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越严重。
11、生化需氧量:通常记作“BOD”,指地面水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化合物过程中消耗的溶解氧,以每升水被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循环经济:就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基本精神是清洁生产,三个原则准绳是减量、再用和循环。
第二章生化处理技术
第一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随着世界能源的日益短缺、废水污染负荷的日益加大,废水中污染物种类的日益复杂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以其投资省、能耗低、可回收利用沼气能源、负荷高、产污少、耐冲击负荷等诸多优点而受到环保人士的重视。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分解有机污染物,在不需要外源能量的条件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氢体,同时产生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的一种水处理技术。
2.1.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又被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在厌氧调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产生CH4和CO2的过程。厌氧微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产甲烷菌是一类非常特别的细菌,它只能利用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如甲酸、乙酸、甲醇、甲基胺类H2/CO2等,而不能利用除乙酸以外的含两个以上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20世纪70年代,研究发现,原来被称为“奥氏产甲烷菌”的细菌,实际是有两种细菌共同组成的,其中一种细菌先将乙醇氧化为乙酸和氢气,在工程中设为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的作用是把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减少厌氧处理负荷,另一种细菌则利用氢气、二氧化碳以及乙酸产生CH4,由此可把厌氧消化过程概述为三阶段理论,也就是整个厌氧消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水解、发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该理论将厌氧发酵微生物分为发酵细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
2.1.2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