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应在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头部分撰写的有概述调查对象的情况,给读者以概貌的认识;告诉读者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给读者展示前景,发出号召;以议论、提问的方式揭示全文主题。
230、条例的制发权属于国务院、党的中央组织。
231、公文处理精简原则的内容包括在保证有效的前提下努简化公文的格式与语言表达;简化公文处理的程序、手续与方法;反对形式主义与文牍主义。
232、文件的签发主要有代签、会签、核签、正签。
23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23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否定是“扬弃”。
235、大兴安岭火灾区用人工降雨获得成功,对扑灭大火起了重要作用。这一事实表明:人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规律、人们完全可以能动地利用规律。
236、事物自我完善的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事物的自我扬弃。
237、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238、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239、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过程中,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不大大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240、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质上就是坚持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标准。
24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了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作政策和措施。
2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这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决定的;它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43、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这三步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4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245、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必需的数量化的、短期的、比较精确的政策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利率;基础货币;超额储备。
246、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企业兼并。
247、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它的创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基金用于保障特定当事人的生活消费,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收入调节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局限于社会的某一部门或行业。
248、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是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搞活国有经济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缓解建设资金不足,调整消费结构的需要。
249、公务员申诉控告的内容有要求受理的权利,要求经济损失赔偿的权利;要求及时纠正原处理决定的权利;要求造成名誉损失的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权利;要求惩处责任人的权利。
250、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奖励的原则是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合理、奖励得当的原则;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10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103、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
104、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105、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6、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107、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10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
109、较为复杂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分权式。
110、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
111、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112、精神文明要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方针。
113、下列职务中不属于领导职务的有巡视员。
114、在我国,有8个非领导职务序列。
115、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非领导职务最高不能超过所在部门的领导职务层次。
116、立法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117、行政监督机关是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118、在领导体制上,行政监督机关和审计机关都实双重领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