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任何商品都具有两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
2)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也就是说它具有交换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
二因素关系:对立统一(统一性和对立性)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2)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凝结成价值。
三、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构成: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商品价值的创造:商品生产过程中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P31)
第三节 货币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4)价格标准:统一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
5)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
b) 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c)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货币流通量规律(P39)
流通货币需要量取决因素:1.待售商品的总量 2.商品价格的水平 3.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总量×单位价格)÷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附*世界五大央行: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格兰央行、瑞士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
问: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有哪些制约因素?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流通的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
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第五节 生产剩余加之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