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实用范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

发布时间: 2024-03-27 07:47:08
下载文档

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那么关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年头,从最初的学习《课程标准》到后来的课堂教学实践。

感受着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愉快。

教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202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2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

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有2点很重要:一是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新的理念,二是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首先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新的理念。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稀有品”。

如果,老师能用爱心、耐心、宽容心、满腔热情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热烈而积极的期待,那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且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学。

简单来说,师生间的关系,需要有情感作为基础,而爱,是情感的基础与表现。

只有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才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去学习。

其次,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1.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的课堂,上课由“听”转变为“做”。

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由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伙伴。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这样学生会喜欢学,并且主动去学

2.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那么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会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可爱,我们将一同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3.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难点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说什么,希望什么,期待什么,想要什么都不重要,只有你做了什么才算数。

所以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把经验积累,并且用脑思考,用心体会,把经验凝成自己的血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学期由于参加基本功比赛,认真翻阅了《版202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确实使自己不论从教学中还是从理论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面是自己的一点小体会:

《202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可以看出,“人人”和“不同的人”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

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不用测量,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学生对此半信半疑,纷纷来提问,对于老师的回答,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4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