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们在进行网络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时候,多进行的是正常课堂环境下的网络应用,却忽视了课堂之下、学校以外的网络教学如何开展,缺乏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家长信息素养差距更为明显。
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作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和辅导者,家长的配合和监控,对孩子在家里的网络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提高自己相关的信息素养,至少(也是最为迫切的)是学会如何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并提供合理的监控和帮助。
8.目前很多教师都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要“创设情境”。
这中间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
教师们一昧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
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
其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
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9.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
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的活动,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
10.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确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
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
因此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资源的查询。
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11.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上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大量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些。
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于与学习主题的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
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另外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但是只要按照教师事先划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
我们说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的衣服的厚本教科书,知识易产生被割裂理解的效果,最终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12.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教师都很熟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软件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但是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
于是出现了有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软件参评,这个软件几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们认为教学实用型软件应该成为课堂中CAI的主流。
教师要能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自己制作教学软件,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对于这种软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13.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
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
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
然而我们发现有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
他们或对其一知并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14.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非常规发展阶段,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包括硬件建设和维护能力,软件支持能力,网络课程的技术开发、提供和管理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15.要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其中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