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要冷藏(冻)保存,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1、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要素:
1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2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③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二)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2、原因:①致病性微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物,并达到中毒剂量;③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如:木薯、河豚鱼、马铃薯);④误食(如:毒蕈、桐油)
3、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有毒动植物中毒;③化学性食物中毒;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4、发病特点√
①潜伏期短,病势急,很快形成发病高峰,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
②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的食物;基本相似的临床症状;相同的进食地点
③没有流行余波
④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在正常数量。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
①发病的季节性特点:5到10月
②地区性特点:
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④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较低
⑤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①发生比重大;②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物多见;③有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在5月~10月;④病死率较低(肉毒中毒除外);⑤发生规律:先是食品被污染→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前加热不彻底;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能力较强,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2~3个月。耐冷耐寒。不耐热,60℃15~30分钟或100℃数分钟即被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
①好发季节:6~9月
②好发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③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未经彻底消毒的鲜奶;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被污染;熟制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恶心、头痛、发热、面色苍白、发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