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期效应
1)永久性听闻位移: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影响内耳感音器官,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
2)噪声性耳聋: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由早期的高频(3000―6000Hz)下降,进展为语言频率(500、1000、2000Hz)的下降,感觉语言听力发生障碍。不能恢复;
3)耳鸣:耳鸣也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从急性的短期效应变成长期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
长期接触噪声,还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加高血压、心脏疾患,
失眠烦燥;消化不良、胃溃疡等。因此,暴露于强噪声环境的作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听力。
3.噪声的控制
噪声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工程控制
在设备采购上,要考虑设备的低噪声、低振动。在操作旋转式和往复式设备时,要尽可能地慢。
(2)方向和位置控制
把噪声源移出作业区或者转动机器的方向。
(3)封闭
将产生噪声的机器或其他噪声源用吸音材料包围起来。不过,除了在全封闭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效果有限。
(4)使用消声器
当空气、气体或者蒸气从管道中排出时或者在其中流动时,用消声器可以降低噪声。
(5)外包消声材料
作为替代密封的办法,用在运送蒸气及高温液体的管子的外面。
(6)减振
采用增设专门的减振垫、坚硬肋状物或者双层结构来实现。
(7)屏蔽
在减少噪声的直接传递方面,是有效的。
(8)吸声处理
从声学上进行设计,用墙壁和天花板来吸收噪声。
(9)隔离作业人员
在高噪声作业环境下,无关人员不要进入。短时间地进入这种环境而暴露在高声压的噪声下,也会超过允许的每日剂量。
(10)个体防护
提供耳塞或者耳罩。这应该被看成是最后一道防线。需要配戴个体防护用具的区域要明确标明,对用具的使用及使用原因都要讲清楚,要有适当的培训。
噪声的卫生标准: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分贝(A)。
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分贝(A)。对每天接触噪声不到八小时的工种,根据企业种类和条件,相应放宽。
(二)振动
振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振荡的现象。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1.常见的振动作业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锤打工具: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2.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振动病是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受外界振动的影响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按振动对人体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常见局部振动对人体引起的影响,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症)。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部振动病列为职业病。
3.振动的控制措施
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
选用动平衡性能好、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