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饲料标准根据市场规律、生产水平,结合肉鸭育种公司推荐使用的商品肉鸭饲养标准,制定本场实用的满足无公害肉鸭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要的饲养标准。
2.2饲养方式全舍式饲养(分舍内地面饲养和舍内网上饲养)。
2.3饲喂方法根据市场需要选择控制饲喂、充分饲喂、限制饲喂和分阶段饲喂。
3.饲养管理
3.1雏鸭舍及相关的准备育雏前要搞好各种设施、设备的检修安装,调整舍内通风换气和光照,备足饮水、喂料器具。要做好全面彻底的消毒工作:鸭舍内外先用2.5%烧碱水消毒,再以清水冲洗。完成舍内预温,以达到30~32℃为宜。备足育雏用饲料、常用药品等。
3.2鸭苗的选择要选择优良的鸭苗,必须考虑种鸭的饲养条件、种蛋孵化条件、雏苗本身质量等因素,综合选择健雏。
3.3提供合理的育雏条件
3.3.1 温度育雏开始温度可设定在30~32℃。育雏温度随日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下降速度快慢视雏鸭体质、季节而定。实践证明,温度不是恒定的,应以雏鸭感到舒适为最可靠依据,随时作适当调整。
3.3.2 湿度
3.3.3 密度雏鸭饲养密度要随日龄增加而减少。冬季饲养密度宜适当大些,夏季宜适当小些。不同周龄雏鸭的饲养方式及密度。
3.3.4 光照雏鸭入舍前3日采用24小时光照,第4天后每天减半小时,要让雏鸭逐渐适应熄灯制度,最后保持半夜熄灯,早晨5~6时开灯。光照以鸭看清采食为宜。
3.4日常管理
3.4.1 饮水和开食按照"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一般先饮水(最好饮5%葡萄糖水),饮水后1小时左右喂食。初喂食要求做到"不生、不硬、不烂、不黏",无公害肉鸭开食应是颗粒饲料的破碎料(全价配合料)。
3.4.2 少喂多餐和定时定餐昼夜喂5次,21日龄后每昼夜喂4次。
3.5肉仔鸭的科学饲养(4~7周龄)
3.5.1 饲养方式选择网上饲养或地面饲养。要把好过渡期的饲养关。从育雏舍转入中雏舍应保持空腹。转舍后的前3~5天应将雏鸭料逐步调整为中雏料。转舍后最初几天舍温可适当增高一点,继而逐步扩群,使雏鸭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中雏鸭的消化情况,安全过渡到定时、定量喂料。可以喂颗粒料,也可喂湿粉料。
3.5.2 日常管理
①常规管理要保持舍内清洁干燥。随日龄的增加,要适当调小密度。要保持适度的群体,强、弱仔鸭要分开饲养,要特别注意给弱群开小灶。让鸭采食一定量的饲料,对增强其消化能力十分重要。
②夏季饲养要点
③计划用料和体重目标管理根据肉鸭日龄增加和料重比的自然变化,每日需料计划逐步增加,认真实施计划用料和体重目标管理,生产中必须灵活掌握。
4.疫病防治坚持"综合性防治"和"防重于治"、"先防后治"的原则。鸭病综合性防治措施如下。
4.1 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保持鸭场良好的通风换气,避免产生环境应激。
4.2 环境净化严格隔绝鸭病传染源,杜绝人和带菌动物进入鸭场。强化消毒工作,建全消毒池、消毒室等消毒设施,完善切实可行的消毒卫生制度。彻底消除蚊、蝇、鼠害,病死鸭及排泄物、垃圾等要作无害化处理。
4.3 疫病监测和控制肉鸭场必须制订详细的符合县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的疫病监测和控制方案,获得上述部门的批准认可,鸭场必须接受县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鸭场必须向县管理部门和官方兽医提供连续的疫病监测信息。特别是鸭场发生传染疫情时,必须立即上报县主管部门,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4.4 免疫接种根据当地鸭场疫病发生规律制定比较合理的免疫程序,但又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改进。本鸭场近年来采取的鸭免疫程序。1日龄 鸭病毒性肝炎苗 常规量4日龄 鸭禽流感疫苗 常规量15日龄 大肠杆菌疫苗 常规量20日龄 鸭瘟苗 常规量25日龄 鸭传染性浆膜炎苗 常规量
4.5 药物防治 兽药使用的准则: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兽药使用准则》的要求。
5.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鸭场应具备完善的废弃物处理设施,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及时处理。
5.1病死鸭按照GB16548规定处理。
5.2鸭粪进行无害化脱水干燥处理和发酵处理。
5.3鸭粪的利用
5.3.1 用作肥料从防疫卫生角度考虑,不要直接撒向农田,要先作无害化处理后使用,以生产有机复合肥更合适。
5.3.2 用作饲料加工处理(堆贮或密封),减少微生物数量,消灭疫原体,提高适口性,代替牛、羊、猪、鱼的部分饲料,其中以喂牛、羊较为适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人们对于肉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牛类的需求更甚,由于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其味道和营养价值都十分被人推崇,因此是当下最受欢迎的肉类产品。因此,如何提升育肥牛养殖的效率,如何提高育肥牛养殖的质量,如何去解决育肥牛养殖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育肥牛养殖系统化、正规化是当下所有相关从业人员所关注的一大问题。本文就此为题,针对育肥牛养殖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希望能为我国的育肥牛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育肥牛养殖产业;养殖;科学养殖
一、当下育肥牛养殖产业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育肥牛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凸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育肥牛养殖产业不规范,技术支持不够。
育肥牛养殖产业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养殖技术含量不高,我国肉牛养殖以农户为主,占总量的70%,一般家庭饲养2~4头,或者是十几头,大多依然遵循传统养牛养殖方式,饲料季节性不平衡导致了供应矛盾,有的冬天甚至牛只在谷仓里只喂干草。条件稍好点的农民,只有麦麸香料喂养,肉牛养殖周期长,屠宰重量小,育肥质量差,饲料转化率低,产品不具竞争力。在饲料,营养,氨化和非蛋白氮这些成熟的育肥牛养殖技术还不能普及普通的农民养殖当中。营养水平不能满足生理需要,饲料转化率低,饲料成本不断增加,严重限制了肉牛养殖的效益。其次在使用混合动物时,目前肉牛的发展与杂交牛生产,纯种肉牛总数只有3%~5%。如美国肉牛杂交育种系统,以三种轮回杂交品种:安格斯和哈夫特两种轮回品种在与夏洛来威或西门塔尔轮回再混合的基础上,结果是混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日本“牛”是在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培育出世界知名的肉牛品种。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建立完整的肉杂交系统,每轮杂交,什么样的父母杂交产生下一代,没有科学的规划,绝大多数混合只留在这两个品种的杂交,导致混合利用率较低。在养牛养殖过程中,应该保证育肥田的规模,小型分散育肥田一般存在品种少、不同年龄混合饮食、育肥技术不均匀等不足,导致屠宰肉牛重量、年龄存在差异,肉质不稳定,标准难以统一。另外,饲养奶牛的一些地区,大多没有育肥,直接上市屠宰,肉质差,效率低下。
(2)育肥牛养殖产业的品种混乱,经济效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