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代表作:《春秋繁露》
B 主张:
①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强化皇权。同时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③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C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科技与文化
(1)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
(2)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医学:
A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B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望闻问切四诊法。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方面:国家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相对较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制度创新,影响深远。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有较快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兴旺,出现了国际性大都会;经济重心在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3)对外关系方面: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政治交往,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隋唐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隋唐制度的创新——三省六部制
A 内容: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B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A 唐太宗:在反隋和统一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加号“天策上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B主要业绩: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C 贞观之治的内容
①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政治。
② 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③ 民族关系: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④ 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功过评述
① 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买入鼎盛时期。③ 开放的对外政策,为唐文化增添了开放多元的色彩。
④ 总之:尽管唐太宗贤明、审慎难以贯彻始终,但其文治武功为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的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4、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二、经济
1、农业
① 生产工具:曲辕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能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