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文化创意

哲学的发展论论文

发布时间: 2023-07-20 13:11:55
下载文档

下面小编整理了哲学的发展论论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哲学的发展论论文

论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从 经济 发展 和人的行为对 自然 的破坏方面,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 问题 ;发展 中国 家从人口需求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方面,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关系的理性认识,使人类觉悟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生态 哲学 的应运而生,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

一、生态哲学观的形成是在 实践中执行可持续发展 理论 的结果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在多种发展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是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系统要素,改变系统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沿着一定的方向道路发展,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系统各要素之间、 社会 与环境之间(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系统整体的发展和谐、有序、高效,达到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它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关于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1、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使人类产生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口增长必须进行控制的社会共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关于人类是否需要控制自己的生育行为,是否需要对人口发展总量进行干预,争议了—千年时间。1974年的联合国人口会议(布加勒斯特)上,各国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不少国家和政府认为不需要控制人口增长,还没有正确认识人口过快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社会进步的压力。1984年的联合国人口大会(墨西哥)上,各国面对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态势,以及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共同感到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次大会宣言体现出绝大多数国家对人类发展健康延续的关注,从而首先形成在人口问题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人口行为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相互 影响 ,使人类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综合思考,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二战后的30多年中,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潮流,使得世界经济进入 历史 上最高速度的持续增长,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形成严重的破坏。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斯德哥尔摩),提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认为今天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人,由于过度破坏地球资源和污染生态环境,可能会使后几代人的处境恶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观点。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l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体现出当今人类社会形成了人口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各国政府最高 政治 级别的政治承诺。这次会议标志着各国认识到,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不断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会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对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综合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3、促使人类健康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心议题。对以人为本思想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石。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1993年联合国召开了世界人权大会(维也纳),重申所有人的基本人权的重要意义,强调人文发展的观念。1994年联合国又召开了人口与发展大会(开罗),主张人是一个国家中最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中心议题,强调在发展中给予所有的人平等机会。1995年联合国召开了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哥本哈根),在发表的宣言中要求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各种经济都要最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保证各代人的平等和对环境综合持久的利用,努力实现对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类的责任。1995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北京),提出在发展中让妇女真正享有同男人相同的机会,认为对妇女授予权能是将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联系起来的最佳选择。上述一系列国际会议反映出的主体思想,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核心 内容 ,充实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4、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可持续发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1990年,联合国 研究 机构在对未来经济形态进行展望时,曾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一半是建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也采用了“知识经济”的说法。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保留意见,但知识经济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最近,世界银行发表的1998年和1999年年度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从全新的视角审视经济发展和建立市场,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困的病根。缩小知识差距就必须有效地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交流知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利用这次机遇实现新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知识经济将促使经济活动的决策和 管理知识化,反映出入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 科学 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使人们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 科技 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通过发展知识经济的新途径,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3%,但经济快速发展中却明显暴露出了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多年来我们实行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战略,高投入、重复建设,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重开发和利用,轻保护和恢复,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二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 目前 我国不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人口大部分是在 农村 ,因此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凭借自然资源去促进经济发展,而粗放开发的结果只能是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经济发展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首先,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消除贫困,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普遍权利,任何国家都有发展权。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剧增和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才能逐步实现 现代 化,并最终摆脱贫穷和愚昧。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离开了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经济发展具有相对极限。经济发展都有一个部分极限和整体极限的问题,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现实能力,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这些相对极限,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佳效果,否则将受到惩罚。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掠夺性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形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垦和毁坏森林植被造成的。形成洪灾的主要原因是前些年在河流上游区域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土地裸露、大量泥沙下泻、淤积和堵塞河道与湖泊;在中下游又大搞围河湖造田,使河道过水断面和湖泊蓄洪分洪能力都大大降低,导致洪水来临时不能及时泄洪和分流,引起洪水泛滥,灾情加重。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等一系列灾害均是由人为的不当行为引起的。但是因噎废食停止发展也是不对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生态平衡条件下寻求最优的经济发展。虽然现代经济发展受到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仍可依靠科技从质量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而且可持续发展的前途广阔。

2、人类环境系统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首先,宇宙是无限的,从整个宇宙可能存在的生命及今后宇宙探索开发前景来说,人类的环境系统是无限的。

其次,地球是宇宙的一个有限星体,从地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来说,又是有极限的。地球环境具有相对极限,表现在地球有自己形成和终了的双向极限,估计约有50亿年左右,将随太阳的毁灭而毁灭。人类产生大约仅有500万年历史,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也是地球形成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才出现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能源都存在极限。1996年全球用水量已达6万亿m3……,占可用淡水量的一半,若按目前速度增长,再过30年,人类用水量就达可用量的极限;全球人均耕地仅0.32公顷,已低于人口学家阿·索维认为的0.4公顷低限;1993年森林面积41.8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只有 工业 革命开始时的1/38,而且正加速减少。据1993年已探明情况,世界黄金储量只有6万吨,当年开采量2330多吨,还可开采26年;白银储量只有42万吨,当年开采1.41万吨,还可开采30年。铁矿石储量为1000亿吨,年产5.13亿吨,还可开采188.3年,其中,中国储量还可开采29年。铜的储量为5.9亿吨,年产933.7万吨,还可开采63.2年。铅的储量1.3亿吨,年产264.4万吨,还可开采49.5年,其中,中国储量还可开采11.9年。锡的储量1000万吨,年产18万吨,还可开采55.5年,其中,中国储量还可开采29.6年。稀有金属在现代产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目前用量虽少,但按已探明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分别有几十年到几百年不等,其中按1994年产量可开采年限低于200年的有:钨(157年)、镍(127年)、袒(10年)、钽(109年)、锗(78年)、锑(48年)。煤炭约占各种能源储量的90%,据联合国《能源 统计年鉴》,1993年全球可采煤炭储量5193.6亿吨,当年产量34.7亿吨,还可开采150年,其中中国储量622亿吨,当年产量11.5亿吨,还可开采55年。1992年世界第14届石油大会估计全球最终可采石油储量为3113亿吨,到1996年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1400亿吨,当年产油34亿吨(20世纪50年代才产7.5亿吨),还可供开采41年;估计最终可采天然气储量327万亿米3,1995年全球已探明储量139.7万亿立方米,按1994年年产221万亿立方米 计算 ,还可供开来63.3年(《世界情势图说》1997年),即使探明有新的储量,但石油和天然气是既定和不可再生的,总有一天会逼近储量的极限。太阳以每秒38×1026焦耳辐射地球表面,相当于燃烧115亿吨煤发出的热量;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约达10%,地球植物总生产量折合为能量约达660×1015千卡/年,这些能量为人类所直接利用又是有限的。地球资源对人口数量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的自净、循环能力也存在着极限,地球环境要维持有序化发展,就要有不断输入负熵的能力,否则就会引起系统的减序化变化,使环境退化,出现的极端就是系统的危机和崩溃。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接近或超过了环境的生产能力,造成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3、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界的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产生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自然整体。它具有平衡性,即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处的成熟、稳定的阶段就叫生态平衡或自然界的平衡。这是动态平衡,保持这种平衡的力量来自于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反馈机制,而且平衡只存在于一定的条件或范围之内,当平衡受到外部的剧烈干扰,超过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被发现,不对此失衡的生态系统加以警惕,则系统最终的崩溃将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还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直接依赖于系统结构的复杂度和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律”。人类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不仅以自己的意志随意改变和迁移世界上的各种生物物种,还创造出一些“人造物种”,这种行为不仅中断了物种的演替,而且直接导致了物种的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补救的损失。根据生态学观点,人类是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类作为主体,其生存和繁衍只能依赖于自然环境系统这个客体;但人类又是其中的一分子,其生命活动的每一部分都自然融入该客体中,并作为主体影响、改变和维持着该自然环境系统。因此,人类既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又可以损害和毁灭自然,自然也会报复人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的活动,给生态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生产力带来威胁,直接影响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所以,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就要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是生物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具有双向极限,在生物圈,人的活动对生态的改变程度存在限度。各营养级的生物长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比例、数量和种类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不应破坏的限度。各种生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也有一个双向极限,就是它的耐受限度,有上、下两个临界点,例如,大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10℃-45℃之间。生物对水分、空气、阳光、营养物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对种种有害物质也有一定的耐受限度。人类应创造生物生存的最适环境,避免引起环境恶化而对生物造成危害。

二是自然环境容量具有相对极限,环境及其子系统都有一定的纳污、自净能力,具有一定环境容量。人类及生物排入环境的物质,可以通过环境的各种作用重新纳入新的物质循环。许多污染物质可以在环境中降解、消除而变为无害物质,全部纳入生态的再循环而不产生污染。但现代社会排放的物质,在总量和单项上,多已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即使稀释、扩散,仍未能消除,还会出累加等现象。环境的每项因子对污染都有自己的容量极限,即存在自净能力的极值。超过了这个极限,就表现出环境质量的下降。

5、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直接地增加当前利益;只重经济高速增长必然牺牲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阻滞经济发展速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多种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增加长远利益,《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又会限制经济发展,减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种两难选择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统筹考虑,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拥有一片蓝天、拥有一块净土”的理想。

(三)、运用哲学思维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凸现迫切性

面向二十一世纪,人类也正在对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种种活动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作为这反思的重大结论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因此, 分析 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战胜这场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直接代价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探索真理、追求幸福、光明和自由的过程。迄今为止,已经历二三百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的光明,即生产文明和生活文明。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得就有失,当人们享受着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幸福的同时,也必须承受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如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态危机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影响和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为了发展工业文明而盲目改造自然界所付出的代价。

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就出现了环境问题,但是环境问题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则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同步出现的,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和污,引起环境质量下降,与人类的生存需要不相适应,从而影晌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在当代,环境问题不仅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人类进入工业化 时代 ,同时也进入了环境严重污染时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并呈全球化趋势。人类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需求欲望,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依靠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被改造的自然界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双向效应;一种是正效应,它是自然界对人的力量的确证,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另一种是负效应,它是自然界对人的过度行为的无情报复。这种报复是前所未有的。从空间上说,影响的不是个别地区、国家,而是整个地球;从时间上说,影响的不是几个月或几年,而是殃及子孙后代。这种空间、时间上跨度如此巨大的报复,决不是对人类的一般影响,而是很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反思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切实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这场严峻的环境挑战,是我们人类的共同使命。

2、树立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其说环境问题是工业化的直接代价,还不如说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一种失败。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畸形变化,“人类中心论”实际上控制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使实践活动变得极偏激。

于是,在经济活动中基本上抛弃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统一的正确思想,人们普遍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往往把经济增长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根本不考虑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不考虑自然资源在质和量方面的延续性、不考虑经济活动将对资源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这种经济活动忽视了经济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一味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和掠夺性的开发,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对有用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和浪费,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这种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不公正的,就人类来讲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看来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意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人类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自己的发展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护环境。

环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意识,二是环境 工作。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树立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树立环境意识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即涉及到个体,又涉及群体和全人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震憾人们的心灵: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展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和民间组织的保护母亲河等活动,便是社会和民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可喜现象。过去我们常讲,对他人要有爱心、对社会要有责任心,现在看来,对大自然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3、依靠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由工业化运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寻根溯源,这笔账应记在科学技术头上。科学技术就象一柄双刀剑,它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享受不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5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