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习。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
。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1.学生自由说;
2.想象画面;
3.思考:你从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赞美与喜爱)
4.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对这所小学的赞美与喜爱。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青树下的⼩学》是第⼀单元的第⼀篇精读课⽂,课⽂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所民族⼩学的孩⼦们幸福的学习⽣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豪赞美的⽂字点题。
⼀、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标,我取得了⼀些效果:
1、歌曲导⼊,激发兴趣。播放⾳乐《爱我中华》⽚段,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
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法的变化。组织学⽣从“树枝不摇了,鸟⼉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这些句⼦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步引导学⽣想象“校园⾥为什么这么安静”,从⽽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的含义。
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胆创设了⼀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只蝴蝶、⼀只⼩猴、⼀只⼩鸟、⼀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注意⼒,巧⽤学⽣的体验进⾏朗读,使学⽣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培养语⽂素养。
⼆、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