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实用范文

安徽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1篇

发布时间: 2024-03-01 08:44:06
下载文档

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那么关于安徽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安徽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黑色水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方为有效。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

3.第Ⅰ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得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自诩 份内事 沧海一栗 B.谛听 点击率 见机行事

C.歌诵 昧心财 绿草如荫 D.相貌 水笼头 义愤填赝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时值高考,出租车“爱心送考”活动再度启动,学生与家长无不拍手称快。

B.噪音其实也是肥胖的诱因之一,这种最新的研究结果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C.羊年的“羊”字在英语中到底翻译成山羊还是绵羊,让外国朋友无所适从。

D.如果行人与司机都能够礼让三分,相敬如宾,那么城市交通就会顺畅得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数据显示,春节联欢晚会上,“微信摇一摇”互动总次数超过110亿次以上。

B.对待不断涌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要有开放的胸怀,也需要多点理性的鉴别。

C.由于作息时间不断变动,使得员工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不少人难以适应。

D.能否及时有效地奖励善行传递正能量,是推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环节。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

①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②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③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④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A.②③①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④② D.②④③①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⑨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下列选项中,不是对“文法”和“词汇”进行解说的一项是 (3分)

A.是从劳动人民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B.,是经过考验,普遍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4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