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赋资料网 水产渔业

人工养殖海参怎么养

发布时间: 2023-06-30 12:13:54
下载文档

升温促熟培育的亲参一般提前1~3个月采捕入池,促熟过程要有计划地使培育水逐渐升温,以促进亲参的性腺发育。亲参入池后先稳定2~3天,再日升温0.5℃左右,当升到13~15℃时恒温培育,直到预定产卵前7~10天,将水温逐渐升到17~18℃恒温待产。切忌升温过快,以免温度刺激剧烈导致亲参排脏。一般在积温达到800℃左右时,亲参性腺方能成熟。在整个促熟过程中,每日都要投饵,日投饵量占亲参体重的5~10%,但准备采卵前的一周内应停止投饵。其他管理方法同常温育苗。

二、采卵与孵化

(一)采卵

1.采卵前的准备 为方便观察亲参产卵情况,采卵前可对亲参的密度进行调整,临时加大到30个/米3以上,密度加大后便于集中观察,并且个别亲参排放的性产物可对其它亲参产生诱导作用,加快产卵速度。另外,产卵用水必须经严格的砂滤处理,防止敌害侵入。

2.采卵方法

(1)自然产卵 亲参采捕时间适宜,或人工促熟好、性腺充分成熟的亲参,可在蓄养池内自然排放精卵。自然排放时间多在19:00~22:00,先是雄参排精,约半小时后雌参开始产卵。这种方法采集的卵质量较好,但不能人为控制产卵时间,而且产卵往往不集中,产卵批次多,缺乏计划性。

(2)人工刺激产卵当亲参经过一段时间的蓄养,性腺充分发育成熟,有少量性产物排放,并且饵料、幼体培育苗设施已准备就绪时,可进行人工刺激产卵。人工刺激产卵可根据生产计划,人为地掌握亲参排放时间,集中催产,一次可获得大量受精卵,便于后期的生产管理。在性腺充分成熟条件下,适当刺激获取的精卵质量同样会很高,大规模育苗生产多用此法。人工诱导刺参产卵的方法包括温差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法、紫外线照射法、解剖法等,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是温差和阴干流水刺激法。刺激产卵多在傍晚16∶00~18∶00进行。

1.温差诱导法 将过滤海水用锅炉、电热器、日光照射等法升温,注入刺参蓄养池,使水温比原蓄养水温升高3~5℃。也可将亲参先以低温水处理,再放入高温水中刺激。

2.阴干、流水刺激法 傍晚先将蓄养池内水排干,阴干0.5~1小时,再用高压水流冲击10~30分钟,冲击刺参的同时将蓄养池洗刷干净,然后注入新鲜海水。

一般刺激后过1~2小时亲参便可开始排放。先是活动频繁,从池底沿池壁往上爬行,甚至将头部抬起在水表层不断摇摆,一般雄参先排精,排精后约半小时雌参开始产卵。多数情况下,上半夜22∶00前产卵即可结束。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有的亲参尤其是采自池塘的亲参已无明显的产卵规律,有时上半夜不产,却到下半夜甚至凌晨才开始排放,也有的当晚不产而到第二天晚上大量排放。

(二)受精

1.人工授精 产卵前先备好塑料水槽、玻璃钢水族箱、塑料大盆、水桶等容器作产卵箱,并注满与产卵池水温相同新鲜过滤海水,放到产卵池沿上。发现亲参排放后,及时取出,雌雄分别放入产卵箱内,使其在产卵箱内继续排放,在产卵的同时及时添加精液并不断搅动,使卵处于悬浮状态,添加的精液应是多头雄参排放的混合精液,并要控制精液添加量,镜检每个卵周围一个视野面有1~5个精子即可。产卵箱内受精卵密度应控制在300个/毫升内,如果密度过大,要及时分箱加水稀释。产卵结束后,将亲参从箱内取出,继续不断搅动水体,取样计数并观察卵子的受精情况,然后移入孵化池。

2.自然受精 当雄参在池内排放后,先让其在池内排放一段时间,池内出现一定数量的精子后,可对雌参起到诱导作用,刺激雌参产卵。发现雌参开始排卵后,为防止池水精液过多,要快速将正在排精的雄参捡出,将雌参留在池内继续产卵并在池内受精。在此期间最好微量量充气,以使精卵均匀分布,利于受精。当亲参全部停止排放后,将其全部移出。

池内自然受精方式,由于精液较多,需要洗卵,否则会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率及幼虫质量。把亲参从池内全部移出后,注满新鲜海水,静置半小时左右,待卵基本沉入池底后,用虹吸法将上层2/3的水吸出,再注入与原池水等温的砂滤海水,如此反复2~3次即可。但要注意的是,洗卵必须是在卵基本下沉后、胚体尚未转动前进行,如果亲参产卵时间持续过长,受精卵发育不同步,有的卵刚排出,有的已经进入囊胚期开始上浮,则不易再用虹吸法洗卵。

(三)孵化 孵化是指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之后由卵膜孵出到达初耳幼体的过程。目前生产上主要有两种孵化方式。

一种是在幼体培育池内孵化。产卵受精后,按幼体培育的密度要求将受精卵直接移入培育池,孵化密度一般掌握在0.5~1粒/毫升,此法孵化密度小,微量冲气,或静水孵化、每半小时搅一次池即可,孵化率较高。

另一种是直接在产卵池或专门的孵化槽(孵化池)内孵化。此法孵化密度较大,一般掌握在10粒/毫升以内,需连续微量冲气,并辅以每小时搅池一次。

孵化期间要保持水质清新,如果水质污浊、或虽经洗卵精液仍较多,可用300目网箱排水,同时加入等温新鲜海水,通过流水改善水质。可视水质情况,在孵化池内投1~2克/米3的抗生素,以抑制病菌繁殖。

刺参的人工育苗(二)

三、浮游幼体培育

(一)幼体选优与布池 受精卵发育到初期耳状幼体后,健壮、发育良好的幼体在静水中分布于池水表层,畸形、不健康或死亡胚体则多沉于池水底层,利用幼体这一特点,清除质量差、死亡的胚体和其它污物,让健康幼体在池内继续培养,即为幼体选优过程。

1.选优的方法

(1)虹吸法就是依靠水位差的压力,用一根内径3~5厘米的橡胶或塑料虹吸管,将幼体由孵化池吸入培育池内。虹吸前,先将孵化池停气静置半小时左右,将池底畸形不健康和死亡胚体及污物吸出池外,然后微量充气并搅池,进行计数,按照计划的布池密度,将幼虫吸入培育池。譬如孵化池和幼体培育池容积均为10米3,孵化池内幼体密度为5个/毫升,计划初耳幼体培育密度为0.5个/毫升,则从孵化池内吸1米3水移至一个培育池即可,也就是说,一个孵化池内的幼体平均要分到10个培育池内。虹吸前要先向培育池注入可盖住池底的清水,免幼体吸入培育池过程中与池底磨擦受伤。在整个虹吸过程中,要不断轻轻搅动孵化池水体使幼体分布始终处于均匀状态,以保证吸入各培育池内幼体数量准确。

(2)拖网法 用260目筛绢制成的拖网将上浮于水表层的幼体拖入培育池。网箱长度与孵化池宽度相当,高20~40厘米。具体操作时,先停气,待幼体上浮后用网在池水表层来回缓慢拖动,使幼体密集入网内,然后将网口轻轻提起,网底不离水面,将网内集中的幼体带水舀出,如此反复进行多次,当观察到池内幼体基本没有时即可停止。把从孵化池内拖出的幼体移入事先备好的水槽中,计数后按预定的幼体培育密度再移入各培育池。也可按大致数量直接移到若干个已加入水的培育池内,在培育池内计数。用此法拖选幼体,避免了水流的冲击,幼体不易受伤,还由于避免了将孵化池中的不洁净海水带入培育池,从而保持了培育池的水质清新。

(3)网箱浓缩法 将孵化池内含有幼体的水用虹吸的方法吸入网箱内,使水通过网箱流出,幼体浓缩滞留于网箱内。网箱用260目筛绢制成,先将网箱系在相应大小的网箱架上,网箱架大小与形状依下水道宽度等情况而设计,一般为圆柱形或方形。操作时将网箱放在玻璃钢或塑料槽(盆)上,但网箱上端要高于槽的上沿,以免幼体随水溢出。用网箱浓缩时水流不能太急,并且还要不断抖动网箱,以免幼体在急流冲击下大量贴网而损伤。还要随时用玻璃杯取样,观察箱内幼体密度,当幼体在箱内集中到一定数量后,应及时从网箱内舀出,移入培育池。用此法选育易损伤幼体,但因没有孵化池不洁净海水的带入,也保证了培育池的水质清新。

(4)直接在原孵化池培育 若受精卵布池密度不大(1个/毫升以下),并且是用人工授精法授精,孵化水较洁净,且孵化率正常,也可不必将幼体选入它池。可先停气使健康幼体上浮,将池底不健康幼体和死亡胚体以及污物吸净后,再静置半小时使健康幼体全部上浮,然后将下层池水放掉1/2~2/3,再次加注新水后直接进入幼体培育阶段。

2. 幼体培育密度 主要指初耳幼体布池时的密度,培育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育苗效果。若布池密度过大,幼体易出现生长缓慢,畸形个体增加的现象,培育4~5天后,常会出现幼体畸形、胃萎缩甚至溃烂的现象。当然,密度太小又不利于充分利用培育水体。多年的实践证明,培育密度掌握在0.5个/毫升左右为好,到变态附着前,健康幼体密度有0.1~0.2个/毫升就足够了。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密度越小,幼体发育越快,生长幅度越大,成活率和变态率越高。

刺参的人工育苗(三)

(三)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的目标,就是根据刺参幼体对各项理化因子的需求,采取适当措施,使水环境控制在适宜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水平。

1.换水

换水是改善水质的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

(1)换水方法 目前换水起始时间和换水方法多种多样。大多在初耳幼体入池时,培育池先加水约1/2,幼体入池后的前2~3天内,由于水质比较新鲜,投饵量与幼体代谢产物少,每天只添水不排水,逐渐加满池后再开始换水。也有的在初耳幼体入池后第二天即开始换水。还可以采用流水培育法,即从初耳幼体入池后,从培育池一端进水,从另一端排水,但在投饵后数小时不能流水。排水时通常用网箱、滤鼓和过滤棒等工具。

1.网箱换水 网箱以200目或260目筛绢制成,形状多为方形。网箱的高度以高出培育池水面10厘米为宜,边长50~60厘米。网箱框架可以硬质塑料管或钢筋焊接而成,框架规格略大于网箱规格。将网箱放入培育池一边,插入虹吸管后往池外吸水。

2.滤鼓换水 滤鼓用直径20~25厘米、长25~30厘米的塑料管制成,两边封扎上200目或260目筛绢,管中部插入一直径3~5厘米的细塑料管,在细管上插入软管后往外吸水。

3.换水量 一般每日换水2次,前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4~1/3,后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2左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视水质状况适当增减。流水培育法,因流水时间较长,流速缓慢,幼体贴附筛绢壁上的情况不严重,能减少幼体的机械损伤,前期日流水量可控制在100%左右,后期增至100~200%。另外,若投喂代用饵料较多,易败坏水质,则应适当增加换水量。

4.充气与搅池 在静水条件下幼体易长时间大量密集于水的表层,易造成局部水体水质条件恶化,导致幼体发育不良。因此通常采取充气和搅池的方法,既可保持幼体在池内均匀分布,又补充了池水中氧的消耗。

按池底面积计一般每2~3米2布一个散气石,连续充气,鼓起的气泡要细小,气泡石应在80目以上,使水面呈微波状即可。忌冲气量过大,否则易冲起池底沉积的污物,败坏水质,还能使幼体上下剧烈滚动,造成损伤。同时,气量过大,幼体还容易吞食气泡,发生气泡病,造成幼体死亡。

若培育水体不大或幼虫密度较小,也可不充气,采取搅池的方法。一般每0.5个小时搅池一次,用搅耙在池水的中、上层轻轻搅动,使幼体分布趋向均匀。也可搅池和充气相结合进行。

5.吸底和倒池 幼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老化沉积的残饵、死亡幼体残骸、海水中悬浮物质的沉积以及培育池中繁生的原生动物、底栖生物等,长时间大量沉积很容易败坏水质、孳生细菌。一般采取吸底和倒池的方法清除。

吸底通常采用虹吸法,用吸底器吸除池底污物(吸底器模式见图3-3)。吸底前停止充气,将吸底器置于池底,待幼体上浮后,来回缓缓移动,污物由吸底器的缝隙进入吸底器,通过软管虹吸到池外。若吸出的水体内尚有一定数量的健康幼体,可通过筛绢网箱浓缩于一容器内,加入清水,静置半小时左右,将上浮幼体移入原培育池,其余倒掉。若吸出的水中健康幼体极少,可直接排掉。吸底操作简便,不易损伤幼体,一般视水质情况每隔1~2天进行一次。

订单
查询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2751653207 举报邮箱:2751653207@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5 来赋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754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