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水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水产品生产量稳步增长,海水养殖势头正起
1、总体和部分省份的产量情况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水产及水产品分类与名称标准》区分十二类水产品,鲜活品,冷冻品,干制品,腌制品,罐制品,鱼糜和鱼糜制品,动物蛋白饲料,水产动物内脏制品,助剂和添加剂类,水产调味品,医药品类,其他产品。
其中目前国内市场大多以本土鲜活产品的鲜销为主,为出口产品以冷冻品居多,属于初级加工产品
自1989年以来,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已经连续20年居世界首位。
2002年起,中国水产品的出口额亦位列世界第一,连续九年水产品出口首位,同时在大宗农产品出口连续首位八年。
2010年总量5250万吨,养殖3800万吨,捕捞1450万吨,72.4:73.6
2009年总量5120万吨,养殖3635万吨,捕捞1485万吨,71:29
养殖产量与捕捞产量的比率从2002年的60:40到2006的64:36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人工养殖比重逐渐加大,而捕捞比重主要来自海洋捕捞量,国家致力于远洋捕捞业的开拓,大型船只捕捞技术正完善起来。
人工养殖产量的增长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内陆和海洋水域面积不断受到开发,其中内陆水域的开发已经接近饱和,而海岸线大量可开发水面成为新的宝地。
淡水养殖产量高出海水养殖五百万吨级,2010年养殖淡水2350万吨比海水1450万吨,2008年淡水2297.3万吨比海水1340.3万吨。
海水养殖发展势头更猛,淡水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率,而海水潮间带的大面积水域利用率较低,海水资源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内陆水域总面积1747万公顷,可养水面675万公顷,已利用566万公顷,利用率83.8%。
我国海岸线,可供养殖的15米水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潮间带滩涂面积1330多万公顷,已养132,3公顷,利用率9.9%,这一区域是目前围堰养殖刺参和海水鱼最发达的区域。
可养水域滩涂的利用率低,未来的15-40米水深线水域也可开发利用。
不同地区的渔业产品组成结构也有所差异,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有明显差异,沿海省份海水淡水产量并重,捕捞产量也占重要部分,而内陆省份以淡水养殖为主,淡水捕捞量不均。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山东、广东、福建水产生产大省前三,海洋生产山东,福建,广东,浙江,辽宁,淡水生产湖北,广东,江苏。
辽宁福建等省区海水养殖已经走在了前列,而其他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而如前内陆水域利用率数据显示,淡水养殖已经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有可能在未来淡水养殖在现有水域面积利用情况下,通过高密度的技术性投入养殖方式来提高产量。
2、各种水产品种类产量情况
2009年鱼总产量2990万吨(同比提高130万吨),占水产总产量58%的比例,其次为蛤和甲壳动物,分别为2300万吨和1000万吨。
养殖鱼类继续占主要地位,总产量2040万吨,在2009年鱼总产量当中占68%。
2009年鲤科鱼总产量1450万吨(2008年为1350万吨),占淡水养殖鱼类总产量74%的比例。
2008淡水养殖鱼产量达2,000万公吨(以往为1,900万公吨),约占鱼类产量的70%(说明淡水鱼占优势)。
养殖鱼依然占2008年淡水鱼产量的92%,其中鲤鱼是最热门的淡水养殖鱼,2008年产量为1,350万公吨(高于2007年的1,290万公吨),占整体淡水养殖鱼产量的73%。
贝类仍然是海洋养殖水产的最大宗。
2008年贝类的产量超过1,000万公吨,占所有海洋养殖产量的75%。
2008年甲壳类养殖产量超过270万公吨,其中淡水部分占65%。
2008年养殖白虾产量有106万3,000吨,是养殖甲壳类产量的39%。
水产养殖大省将会继续把重点放在各自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上。
以出口为导向的水产生产/加工将继续集中在沿海水域。
罗非鱼的产量90%都来自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四省,鲶鱼产量62%来自四川、湖北、江苏和江西省,湖南和安徽两省也有相当大的产量。
虾和对虾淡水和海水养殖最大的省包括广东、江苏、湖北、广西和浙江省。
广东是最大的产虾省,2009年养殖总产量537,000吨,其中白虾产量占428,000吨(2008年为402,000吨)。
鳗鱼生产集中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三省,大部分产品销往日本市场。
2009年蛤类养殖生产继续由山东、福建、广东和辽宁四省主导,占总产量80%。
3、养殖方式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