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孟泰(工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耿长锁(农业)→带领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2)“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王崇伦(工业)→改进生产工具;赵梦桃(工业);李顺达(农业)。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王进喜(工业)→艰苦创业;雷锋(解放军)→公而忘私;焦裕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秀丽(工业)→舍身抢救国家财产。
(4)新时期:孔繁森(干部)→支援西藏。
50.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辨析: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大致上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注意:第一,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5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辨析:前者是在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它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之中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经济建设方针上,共同纲领规定各种经济成分并存,而宪法则规定通过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计划经济体制。
真题扫描:2007年广东历史卷考了共同纲领的重要地位;2009年广东历史卷考了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表述等。
高考视角:命制客观题的可能性比较大,重在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准确理解。
5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辨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当选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保证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和权利,又保证行使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是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方式是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力。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内蒙古成立最早,成立于1947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最晚,1965年成立。
真题扫描:2010年北京文综卷考了最早和最晚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等。
高考视角:命制客观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即可。
54.关于“一国两制”
辨析:含义: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真题扫描:2006年北京文综卷考了对“一国两制”的正确理解;2007年江苏历史卷考了阐述“一国两制”的文件。
高考视角:客观题重在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主观题注意与相关问题的结合,如民族问题、国家统一问题等。
55.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
辨析:相似之处: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区别:地区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立;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
5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的区别
辨析:经济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后者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行政权力主体: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活动原则:前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后者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与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六、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7.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辨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1953年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注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适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处理;其具有开放性,和平共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真题扫描:2007年广东历史卷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等。
高考视角:试题设计,客观题可注重对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主观题注意现实问题的隐性介入,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反映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斗争,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韩关系、中越关系等。
58.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辨析:地点及内容: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主要是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万隆会议于1955年在印尼首都万隆召开,主要是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意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会议,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注意: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真题扫描:2007年重庆文综卷主观题涉及亚非会议的召开;2008年北京文综卷主观题涉及新时期的外交,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涉及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事迹;2010年上海历史卷考了20世纪50年代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等。
高考视角:试题的设计,客观题注意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主观题注意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体现反对霸权主义主题;或运用“求同存异”相关内容的材料,体现和谐社会这一主题。
59.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辨析:(1)20世纪50年代初,“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来。(2)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20世纪60年代,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我国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4)20世纪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注意:第一, 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第二,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第三,新时期外交战略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把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外部条件作为我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由原先的重安全走向重发展;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不搞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消除外国对我国发展的疑虑。
60.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辨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标志是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从此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抗。注意:此时双方并没有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双方正式建交是1979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标志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73年初中日双方互派大使。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日本抢在美国之前与台湾断绝官方关系。中美建交,也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真题扫描:2005年广东历史卷考了“九一三事件”后的外交成就,全国文综卷Ⅰ考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等。
高考视角:试题的设计,客观题可注意对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主观题涉及台湾问题时的运用,或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的分析。